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习近平
3
1
4
上海
5
今日热点
6
1'"
7
百度傻逼
8
x博士
9
马玉巍
10
付鹏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习近平
3
1
4
上海
5
今日热点
6
1'"
7
百度傻逼
8
x博士
9
马玉巍
10
付鹏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故意按摩让女生“产生欲望”后发生关系,算性侵吗?
夺人气票!爆阿哲拉菲聊天记录!旭旭宝宝被封,@阿哲!怒斥官方权限双标!
沐莹莹专场阿哲!爆赵小磊回YY免赔,小洲发圈晒记录!
没想到!只卖真货的山姆超市会有这个结果
王立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已被纪委带走!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2022年3月20日
2022年3月20日
查看原文
其他
把厚书读薄1:如何发现一本书的价值和线索
Original
李筠
大观天下志
2022-03-20
收录于话题 #李筠
40个
从今天开始,我会和大家聊一聊怎么对付大部头著作。我会以温克勒的《西方通史》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西方通史》第一卷和第二卷都超过了1250页,都分成上、中、下三本,这么大的部头是不是吓到你了?没关系,跟我来。
我的书桌一瞥,右边是温克勒的《西方通史》中文版,左侧是我的新书《西方史纲》
判断一本“大部头”价值的四个指标
我们先来聊聊“怎么判断大部头值不值得读”。我说四个关键指标,看看你注意过没有。
独著还是合著
所谓“独著还是合著”,也就是一个作者独立完成还是两个以上的作者合作完成。
你注意过这个问题吗?这个问题重要吗?和书的品质有什么关系?
我推测你通常不太注意这个问题,注意到了也不觉得有什么重要的,反正书已经写好了嘛。但我要提醒你,日后看到书的第一眼就得想这个问题,尤其对于文史类著作更是如此。
我跟你说说我的理由。
独著意味着全书用一贯的立场、观点、方法写成的可能性高,合著相对会下降。
理工类的知识相对容易拆分成模块或者部件,文史类的却很难,那么,一贯性对于文史类著作就能从作者人数上判断一二。当然,是不是实现了一贯性,还是要进去看。
很多大部头,甚至可以说大多数大部头都是合著,最著名的莫过于《剑桥史》。我常用的有《剑桥政治思想史》《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剑桥中国史》《剑桥欧洲经济史》。它们都是专家合作的典型,基本上每一章都是那个议题的顶级专家完成的。章节之间可能会有重复的内容,甚至有观点的冲突,其中很多卷最后看起来像一个拼盘。
这个时候你就知道,温克勒凭一己之力写这么大的部头,第一眼看上去就很值得我们尊敬。他想把3000年的西方史用自己的线索写成一个首尾一贯的系统。他成功没有,还有待评判,但他是有这个意识到,之后我带你读导论的时候就会很清楚地看到。
相应地,翻译过来的著作,译者是一位还是多位也很重要。一位译者容易在理解、概念、文风上保持一贯,多位译者就必须以其中一位为主,统一全部译稿。否则,一个人在第一章叫“布丹”,在第三章叫“博丹”,“他们”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就很容易造成误解。关键概念在一本书里出现多种译法会带来更致命的伤害。
很不幸,明确地告诉你,大部头的翻译著作基本上不可能是一个人完成,《西方通史》也不例外。不过,翻译这部书的多位译者之间的主次关系还是很明确的,换句话说,有主心骨,那么,这部书的可信赖度就相对比较高。提醒你,如果一本书有“译后记”,一定要去里面看看译者们的分工合作关系。
推荐语
要关注是不是有内行人的推荐。
你会看封底或者书里开头的推荐语吗?里面有什么讲究?还是说,反正能写上去的都是推荐一把,说说好话,不用太在意?
嗯,“吹捧”当然是必要的,但“吹捧者”的“档次”和“水平”差距还是蛮大的。
关于“档次”,大家都看社会名望,名人愿意用自己的名头作保,当然能带来信任。但我着重想提醒你的是“吹捧人”是不是作者的同行,换句话说,他是内行还是外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通常我会更
重视内行的推荐语
。而内行往往并不是你特别熟悉的,判断指标是吹捧人的专业、最擅长的领域离作者要很近,而且有自己杰出的研究作品和推荐的这本书内容相近。
不过“水平”才是推荐语的核心,身份档次只是表面。什么样的推荐语有水平呢?一句话,它
有没有把书的问题意识揭示给读者
。作者到底想干什么,吹捧人明白吗?明白,就是真推荐;不明白,就是刷脸、卖人情。我们得去找“明白”的推荐语,从里面找到这本书想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不是你关切的,或者有兴趣的。
《西方通史》数十段推荐语都很“漂亮”,但没有一条打动我的。在我看来,绝大多数推荐语都是外行写的,都是文化评论人或者记者说的漂亮话,都没有抓住作者的野心。
这种“朋友圈”也反过来说明作者温克勒也同样是个文化人,他的风格是“书写”而不是“研究”,可以推测,这部书要的状态是“文化的自然流淌”,而不是“稳准狠的战略打击”。你喜欢这种格调吗?愿意陪文化人散步吗?不妨来试试。
索引
索引是大部头的必备,是大部头的学术品质的标志。
你会注意卷末的索引吗?呃……什么?索引是什么?看来你不太在意这个东西。但在我看来,索引是大部头的必备,是大部头的学术品质的标志。
索引就是书里出现过的名词(人名、地名、概念、术语)编辑成字典一样,你想知道柏拉图,索引就会告诉你他老人家在第X、Y、Z页出现过,你就可以回查,看看作者这几处都是这么说柏拉图的。
很明显,有了索引,大部头就变成了工具书,它的再利用价值就高出不止一个档次。没有索引,大部头就很难变成一个个你感兴趣的问题,就没有重新整编和制造新结构的能力。如果这部书太重要,我会花很大的功夫去这么干。
《剑桥史》都是有索引的,所以我基本上把它们当工具书来用。有索引,你就可以想起任何问题的时候都多问一句:“剑桥,你怎么看?”
温克勒的《西方通史》也是有索引的,这让我对他肃然起敬,一个文化人,居然用索引来表明自己写作的严谨、可信,为读者提供了再利用的梯子。真的忍不住伸出大拇指点赞!
目录
要从三个层次来识别目录中包含的关键信息。
你应该会买书之前翻一翻目录吧,不过里面有很多关键信息你可能没有注意。
最表层
的当然是作者的文采好不好。连章节标题都起不好的作家,哎,怎么信任他书中的文字会精致、会讲究、会引人入胜呢?
中间层
是有没有吸引你的问题,诶,刚好有一章我特别想知道,他居然写了好几十页,那得好好看看。对于300页左右的书,一个就够了;对于大部头来说,你得找到好几个。当然,对所有书来说,从目录里找到的兴趣点越多,你就越要坚决地下手。
最高层
是谋篇布局。全书分为几章,写了多少个板块,板块分布情况如何,全书的轻重是如何拿捏的。大部头的目录尤其得花几分钟看清楚,合上书你是否能大致记得它分成了几个板块。
《西方通史》的目录震惊了我,所以很吸引我。翻开一看,3000年的西方史,前2500年作者只写了不到100页!如果算上第三卷和第四卷也各有1250页,总共5000页的巨著当中,时间长度上占5/6的前2500年在篇幅上只占了1/50!作者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把重点放哪里,都可以推测一二了。
很明显,《西方通史》和我的《西方史纲》在结构上差别很大,我的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都是10讲(书里是10节),现代是20讲(节)。我就很好奇,温克勒把尾巴放那么重究竟是什么理由,这些理由是不是站得住脚,如果站得住,会带来什么新气象。所以,从目录开始,我就和他扛上了。
怎么找大部头的核心线索
下面来聊聊“怎么找大部头的核心线索”。我说三个关键线索,你试着做做实验。
目录
昨天我已经谈过目录了,今天再深入一步。既然目录能够很直接地展现作者的谋篇布局, 那么我们以可以
用它来推测和猜想书的核心线索
。
从空中俯瞰,目录直接告诉我们这本书分成了几篇几章几节,大板块是明确的,根据所费页码的多少,板块的轻重也是可以明确的。就像我前面跟你说我看到《西方通史》目录的时候震惊了一样,历史年头的长短和篇幅的长短严重不成比例,这个时候疑问(也是兴趣)就出来了。你不想知道作者为什么这么干吗?
从平面走线,目录会直接告诉我们这本书是这么顺下来的,A-B-C……笔走龙蛇。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选材,这些材料大致怎么串到一起。这个时候,如果你能想到,为什么讲完了A不讲B而是讲了C,你和作者的对话(也很可能是吵架)就开始了。那你不准备和他聊聊吗?看“有”很重要,它能够与你的兴趣相合,吸引你;看“无”更重要,它能够激起你的好奇心,对,
去查案!
如果一本书的目录没有办法帮你想象出作者的走线,你觉得太匪夷所思了,你有两种选择:要么和它死磕,要么赶紧扔掉它。而我劝你:扔掉它。因为你现在还够不着,很可能费力不讨好。当有一天你看到别的书或者想到什么问题的时候突然记起这本书,想起它的走线原来是有道理的,回头再来找它也不迟。
关于“无”,我举个例子。《西方通史》第二章的目录里我没有找到我特别重视的“现代国家的形成”这个主题相关的章节。这让我进一步明确作者的文化人身份和这本书的文化味儿相对比较重的写法。
于是,我对这个大部头的疑问升级了:“文化”这个非常模糊的范畴,作者会把它的硬核定位在哪里?这个硬核应该就是温克勒的金针。走线的金针是概念(理念),从线的穿梭当中去找到针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从目录当中我们只能看到线,却看不到针,所以目录只能帮我们间接把握核心线索,直接的把握另有法门。
导论
目录带来的关于核心线索的推测和猜想必须去导论里面查证。因为
导论是一本书的核心线索和概念最重要的载体
。《西方通史》的导论很优秀,这是一篇非常真诚、观点明确、短小精悍、信息量巨大的导论,闲庭信步,却像吹响号角。
《西方通史》的导论就是围绕“什么是西方”这个问题展开的,而且告诉你,这整本大部头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展开。其中的核心词是“规范工程”。如果不那么较真儿的话,它可以用“共同价值观”来替代。如果把它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的话,就是人权、法治、自由、民主。
我在《西方史纲》的前言里跟你讲“什么是西方”、什么是“两纵三横”就是为了用一个框架表明我的核心立场:西方有独特的成长路径,沿着这条路成长起来的就是西方,偏离了这条路的,就不是西方。套用我的格式,温克勒的《西方通史》就可以讲成:人权、法治、自由、民主是西方的核心共同价值,符合这些价值的就是西方,不符合的,就不是西方。
当然,温克勒并不会把这些价值当作僵死的标准,他把它们看成动态成长的过程,有欣喜,有烦恼,因为有长进,也有挫折。西方的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伟大价值在道成肉身的路上艰难曲折地自我实现。
对核心概念和它展开的路线有了把握,我对这本书篇幅安排的“头轻脚重”就完全释然了。人权、法治、自由、民主的完整形态是在现代出现的,它们是历史的主角,所以,它们登场之前的那一段无论有多长都只叫“前传”、叫“序幕”、叫“史前史”。
哪怕时间再长,只不过是为主角出场做好准备,那为什么还要事无巨细地写呢?把那些和主角的特征高度相关的必要准备都写好不就够了嘛!所以西方的前2500年,作者只写了不到100页。他认为好戏在后头。
这么写好像在西方的意义上很政治正确哦,那相应的致命攻击就来了:它会不会很无聊,写那么长都是在念经,就是翻来覆去证明西方的伟大、光荣、正确?这是合理怀疑,但导论本身解决不了,得去看具体的故事。你不妨翻翻目录,找一章读一读去证实或者证伪。后面我会用正文的写法给你分析。
我们接着说导论。大部头必须有导论,读大部头的人必须认真读导论,读出我刚才找出来的核心概念、根据核心概念进行的选材、走线和架构,还有,要思考这么做会有什么缺点。
有了这些,你对核心线索的推测和猜想很多就被证实了,或者证伪了,但一定有了更靠谱的推测和猜想。对,你已经发现了,
读书和研究都是study,核心逻辑就是
刘擎老师(下文昵称“擎哥”)在《现代西方思想》课里讲过的
“猜想与反驳”
。猜想与反驳层层升级,就是你的思维和知识在层层升级。而导论就是展开这个思维过程、探险过程、对话过程最重要的基石。
很多大部头有很多层次的导论。比如《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有总导论,每一卷还有自己的导论,生怕不能把你导到位。导论当然是放在最前面,但我劝你别只是读一遍,至少得读两遍:开始一遍,读完全书之后一遍。尤其很多大部头没有专门的结论部分,其实你可以
反过来把导论当成结论来看
,评判一下大部头有没有兑现它在导论里面许下的承诺。
总之,猜想与反驳的游戏里面,导论是最重要的证据,重要时刻一定要记得用它。
前言和后记
有时候前言和导论是一回事,有时候它们会分开。大部头的书解释全书意图和写法的压力大,所以大概率导论会和前言分开。那我们就说说前言独有的那些东西。前言一般会讲一些作者“私人”的事情,比如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写书过程中碰到了什么困难,谁给予了帮助要感谢一下。这些
“私人信息”对理解这本书的核心线索和核心概念也有很大的帮助
。后记也是同样的道理。
《西方通史》前言一开始,作者就表达了对市面上西方史著作的不满。比如欧洲和美国没有得到一体化处理,老西方和新西方的断裂,英美法就代表了西方吗,等等。他不满的地方,其实就是他想克服的对象,也就是他的重要目标。作者甚至还会从“情感”的方面透露他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手段。
容我举一个稍微远一点的例子,罗尔斯《正义论》的前言。罗尔斯在《正义论》前言里就透露了这本书很多成书过程的细节。如果顺着前言的提示把罗尔斯早年的相关论文和书里的章节对比,再加上他的论战对手的著作,我们可以在很多重要的环节复原罗尔斯理论产生的过程。
重新走一遍罗尔斯的思考之路,哪怕只是一小段,你会体会到思维的高级感和现场感,当然,这非常艰难。(这里插一句,书不能一本一本地读,必须一摞一摞地读,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没有比较也就难有脑洞。)
说到底,前言和后记当中展示出来的朋友圈主要不是帮你去搞清楚人际关系,而是
复原思维过程
。在《正义论》前言当中,你会发现诺齐克的大名赫然在列,作为罗尔斯最重要的批评者不是等着《正义论》出版了再慢慢想自己的反对意见,而是在《正义论》创作的过程中就参与进去了。
这种伟大的学术友谊真是让人心驰神往啊!而我们作为读者,就是去创造我们和作者之间的伟大友谊,基于对话和思考磨炼出来的惺惺相惜。
在对话的友谊(私人情义)当中,我们很容易得到
一把重要的钥匙去理解作者和书,那就是“意图”
。
这里跟你讲一个我的小故事(大收获)。三年前在北大和这个世界上活着的最好的思想史专家之一昆廷·斯金纳教授(思想史研究中“剑桥学派”的旗帜)聊天,我提到了他早年的一篇论文,追问他思想史研究怎么样才能鲜活,他告诉我他的想法没有改变,最重要的是“意图”。
要理解一本书,最重要的钥匙是理解(体会、领悟、……)作者“到底想干什么”。大大小小的“想干什么”,大到这本书到底想干什么,小到这句话说了到底想干什么(带出下面的什么论证)。意图是指引我们理解作者和书的路标。而前言这种带有“私人”性质的坦怀,非常容易透露作者的意图,也就容易帮我们从情感上去体会全书的核心线索。
END
李筠新书《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已经进入发售阶段了。除了涵盖得到APP《李筠·西方史纲50讲》的内容之外,还公开了课程观点的学术依据和老师本人整合历史素材的方式。点击
【阅读原文】
体验中西交流、融合和碰撞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